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GEO 杂志:一只永川龙的自白,别问我永川龙是什么鬼!

我是一只永川龙,有双爪,两足站立,满嘴獠牙,比出现在电影《侏罗纪公园》——而实际上生活在 6800 万年前的白垩纪的霸王龙早一亿年。要是把地球 45 亿年的历史按照比例缩短为一年,恐龙诞生于 11 月之中,灭亡于 11 月之尾。我生在 11 月中,霸王龙比我晚大约十天出生;而你,按这种算法,诞生于阅读这篇文章半小时之前。直到 20 世纪,人类才明白大陆会随着时间漂移。在我生活的时代,地球大陆正在进入第三个分裂期。1 亿 6000 万年前,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还连在一起。重庆靠着海,是一片今日非洲一样的荒漠。在重庆附近,生活着我们永川龙,还有鸿鹤盐都龙、马门溪龙、多棘沱江龙,还有长头狭鼻翼龙……我站在食物链顶端。

我身长 8 米,高近 4 米,头大,爱吃肉。我所有的牙齿都向内生长,每一颗牙都带有锯齿,上下牙错开,下颚可以左右分开,还可以前后滑动。我不会咀嚼,只能吞食,我的头颈肌肉可以瞬间输出三到四马力的扭力,一口把小型猎物撕成两半,或者从马门溪龙的尾巴上连皮带骨咬下一口。别看体形够大,我一点不笨重。自然选择给了我一副专为平衡与机动的身体结构。我的体积和大象差不多,两条腿承担着超过大象的体重,但动作可灵活得多,因为我是掠食者。
当然,这样的身体结构也带来了同样风险:如果有一只脚受重伤,我就站不起来了。而对掠食者来说,这就意味死亡。

但我不会随便摔跤。我们恐龙小脑特别发达,尾巴也是一个平衡的利器。我是蜥形纲中最古老的动物之一。爬行动物越原始,则自愈能力越强。就算我被咬掉一口肉、被撞到骨折,只要不影响走路、捕食,基本就没事儿。看看目前已发现的化石就知道,很多恐龙死亡前有骨折旧伤,但它们还是活了很长时间。其实,我们没事不打架。电影里的厮杀场面只是导演为了戏剧效果安排的。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打起来,就是重量级的战争,我们得进行策略选择。
我们其实特别安静,战线也特别长。鳄鱼吃一只羚羊能挺半年,科学家估计我吃一顿就能顶一个月。潜行、伺机捕食,就是我们作为掠食者的策略。重庆大地曾是非洲式的荒漠,有旱季也有雨季。当遇到旱季巨大的马门溪龙群体迁徙时,我们只能远远跟着。这群马门溪龙里总会有老弱病残,我们只要等待时机。

夜幕来临,就是我们捕猎的时候。人们有种错误印象,以为我们性格暴躁,所以自然是独居动物。其实在侏罗纪,素食动物往往特别庞大,猎杀大型目标如多棘沱江龙、幼年马门溪龙,通常都得协作。不光我们,狮子也是成群的,这是自然选择出的肉食动物的策略,是演化的结果,不是随着我们性子来。通常来说,白天我们都找阴凉地方睡觉,这并不是因为懒。重庆是荒原。每到旱季,烈日暴晒。在荒原上,防止自己水分流失、体能耗尽是非常重要的。黄昏的时候,温度下降,素食动物视力下降,我们就该出手了。
恐龙的视力特别强。我们能看到比人类广得多的光谱。我的两只眼睛还分布在左右,但我的视力是一流的。因为我得靠捕猎生活。

到现在,人们只发现了两架完整的永川龙骨架,还有一些零碎的骨骼与牙齿。我们的捕食习性还没有明确的证据。但从肉食恐龙通常的习性来说,我们永川龙会互相配合,左右围猎,然后跳上大型目标身体进行猎杀。如你所见,人们对我所知甚少,上面许多是推测。因为我留下的只不过是一堆骨头,软组织、皮与鳞片都留不下来。人们往往被科学复原像迷惑了,其实,那里面表现的只有一半有确实的化石证据;另一半得靠合理推测与各种间接证据。

比如说吧。对我的外貌,以往人们常常画成大块的鳞片层叠,粗糙嶙峋的样子。其实,除了我的脸上、背部有中型和大型鳞片,我身体大部分鳞片是细密的,远看上去,就像你的皮肤一样光滑。只是要保存鳞片太难了:那需要在我死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既没有被吃掉,也没有被腐蚀,而是先风干,再完完整整地掩埋上。这种情况非常少。人们把我画成鳞片粗糙嶙峋的样子,一半原因是为了表现我的凶猛,另一半原因是人画不了那么细致:人类发展绘画也那么多年了,可谁能把人的皮肤的纹理都描绘出来?
虽然我就站在你面前,但你看到的图画、3D 建模、复原模型,那实际上是艺术家的功劳。关于我,还有太多事实人们无法认识。这有科学与认识的限制。比如年龄,谁也不知道我多大年纪。与哺乳动物不同,蜥形纲动物只要活着,就会长大;而且年龄越大,体形就越大。比如霸王龙,它过着疯狂的捕食生活,很难老有所终。也许它本来能活到 100 岁,但真正的自然环境里,40 岁就会死掉,化石也是它 40 岁的样子。人能看到的霸王龙,都不是它的终极形态。
而年龄牵涉到一个关键问题:蜥形纲动物的生长曲线与哺乳动物不同。人在青春期发育后,体形就不会再变,你不会突然再长出一条尾巴来。但很多蜥形纲动物,不仅体量变化,连体形也可能出现变异。美国恐龙学家杰克 · 霍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发现了大型恐龙、小型恐龙,唯独没有发现过幼年恐龙?

杰克 · 霍纳认为,三角龙、牛角龙实际上是同一种动物的不同形态,是因为成年之后,头骨开始剧烈发育,才变得形体不同。按照杰克 · 霍纳的骨龄测试实验,他认为以往被认为是三角龙的恐龙,实际上是牛角龙的幼年体。三角龙在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其颈盾会骤然长大。今天你所看到我的样貌,是科学研究与艺术幻想的结果。科学事实与认识是复原工作的基础,艺术则给科学的猜想以具体面目。1 亿 6000 万年前,我被泥沙与时间固定在了重庆的海边。是赵闯," 一个画恐龙的 " 再次创造了我的样貌。他想象当中的我,就在你们眼前。
绘图:赵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