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

道士出山4: 一个封侯拜相的道士?平定安史之乱,四次出山定天下

lixiangyu 坐标: 153148 目录:/dao/

我们找到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道士出山4: 一个封侯拜相的道士?平定安史之乱,四次出山定天下文 / 子曰少怀(首发于:八卦历史课)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兵燹迅速焚毁了长安往日的繁华。在马嵬驿,大唐迎来了历史性转折一刻,有三支队伍在这里分道扬镳了。一支是权相杨国忠的势力,他们都成为了刀下之鬼,就此覆灭。另一支是唐玄宗,在赐死杨贵妃后,他将前往四川,成为被架空的太上皇。还有一支势力就是太子李亨,他将北上灵武,在那里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

登基后的李亨非常急切地想要找到一个人,此人名叫李泌,是他在东宫时的伴读。不久后,此人将帮助他平定安史之乱,收复已经沦陷的长安和洛阳。不过,此刻他正在山上当道士。

道士出山4__一个封侯拜相的道士_平定安史之乱_四次出山定天下

唐朝奉老子李聃为先祖,以道教为国教,因此道教徒非常之多。当然,成为道士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想沽名,有的是想避难,有的只是为了遮人耳目,也有的是真的崇信道教。李泌是个虔诚的道教徒,但不是很典型的那种。他天赋极高,7 岁时就有 " 说棋神童 " 的称号,与当时的名相张说、张九龄关系很好。成年以后,就去嵩山、终南山等名山寻访,追求道家的长生不老之术。天宝年间,玄宗召他为翰林待诏,入东宫侍奉太子读书,并且和太子李亨成为了有点 " 腐腐的 " 密友。不过很快,因为受到杨国忠的忌恨,他选择了归隐山林。

道士出山4__一个封侯拜相的道士_平定安史之乱_四次出山定天下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太子登上帝位,他感觉时机到了。在诏书到达之前,他就先一步下了山,来到了李亨的面前。李亨很高兴,和他 " 寝则对榻,出则联镳 ",简直到了一刻都不愿意分开的地步。《新唐书 · 李泌传》中这样记载:" 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 "李泌是一个有着超强洞察力的人,虽然不愿做官,却为李亨出了不少主意。在战乱之初,他就为皇帝定下了 " 挫其锐,解其纷 "(老子语)的总体战略:首先,派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派郭子仪入河东,隔断叛乱诸镇的联系。接着,又密令郭子仪开放华阴一角,表面上看是纵敌入关中,其实是让叛军在长安和范阳之间来回奔救,劳损精兵。同时,又联络各路兵马齐聚扶风,与朔方军共同平叛。最后,命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谋取范阳。一旦叛军老巢失落,必将困死在河南。

这个方法很奏效,叛军终于渐渐被压服了下去。不过可惜的是,肃宗太急功近利,长安和洛阳虽然收复,河北之地却没有肃清。加之权相李辅国的排挤,李泌又一次选择了归隐山林。

道士出山4__一个封侯拜相的道士_平定安史之乱_四次出山定天下

此后,在代宗、德宗两朝,他又两次奉诏出山,每一次都收到皇帝重用,解决了一堆疑难杂事,然后又受到权臣的排挤,飘然而去。最后一次,在镇压了淮西军叛变以后,李泌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封邺侯。李泌又一次提出了辞呈,但这次德宗没有准许。一年后,李泌溘然而逝,年六十八岁。

道士出山4__一个封侯拜相的道士_平定安史之乱_四次出山定天下

《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 泌七岁,能赋棋。" 说的就是唐朝这个神奇人物李泌,但是世人只知他是神童,却很少知道他长大以后的事情,更不知他的志向。有一次,唐肃宗问李泌他的志向是什么?李泌说:" 臣绝粒无家,禄位与茅土皆非所欲。为陛下帏幄运筹,收京师后,但枕天子膝睡一觉,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动天文足矣。" (《邺侯外传》)

李泌说他的志向只是有机会头靠在皇帝腿上睡一觉,动一动天象就够了。这似乎是个十足的神奇故事,但又好像是一个隐喻。在山中和庙堂之间,他选择常驻山中,偶尔出山匡扶世道。他亲近皇帝,却又和朝臣疏远,因而遭到排挤。他兴趣在道学,却又有济世之才,还付诸了行动。然而,他又确实就像那颗偶然犯帝座的客星,摇动天文,却又来去都像是一个客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