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找到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 独家专访明康德李革:面对外界的密切关注,他有话要说只为投资?把我们看的太低了!" 我相信不论我们多么狂野地去想象中国未来的大健康产业,都是不过分的。希望大家站在今天,不是看过去,是看未来。" 李革说。他这样描述明康德:一个能力和技术的平台公司,让任何人、任何公司都可以研究发现新和新的医疗产品来造福病患。
李革将其主要作用和特色概括成两个字:赋能。要成为一个具备强大赋能效力的平台是理解现在明康德一切动作的核心语境。经过 17 年的发展,明康德的平台上建立了五大支柱能力:小分子新研发和生产、生物研发和生产、细胞及基因疗法研发生产、医疗器械检测、基因组学及分子检测。" 做厂,开发一两个新对我来说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继续做平台, 给更多的人和公司赋能,让病人有更多的。做平台始终让我兴奋不已。"
在明康德的愿景中,这样的一幕不再只是在想象里:一个人,一张信用卡,一个想法,一张纸,一杆笔,新开发到生产的全部过程就可以完成。李革说:" 以前的方式是你要租个实验室,招一帮人来,还要废水处理、消防等等。但现在都不需要了,你只需要拿张纸,把你想做分子的结构画一下,拿手机拍张照送给我们就可以。"已经有这样的事例发生:一家只有二名员工外加一个兼职的初创公司凭借在明康德平台上开发的新被另一家公司以
1.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而这家公司成立时间不到两年而已。
新研发的效率难题让全球制行业如鲠在喉。在李革看来,以往新研发基本是在封闭式系统中进行,由大型企制定规则,决定开发品种,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病人的未来治疗方向和命运,也使全球新开发的效率持续低下。" 现在新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创新,把他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商品化。" 这是李革给出的答案。
新研发是一场接力赛,只有当更多的人参与之后,接力棒才有可能传下去。更多的人既包括大型制企业,也包括只有几个人的研发组织。而让更多的人加入的前提就是参与创新的成本必须降低。李革对于外界把明康德比作 " 医行业的阿里巴巴 " 这个做法并不反对,他认为阿里巴巴实现了一个基础功能,大幅降低了个体业主成为商业拥有者的门槛,让创业门槛大幅降低," 实际上这就是给小的业主赋能。明康德这个平台就是要大幅降低科学家想要自己发现新的门槛 "。
不过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开发离不开 " 实体店 "。因为新开发既离不开研究、测试、开发、生产等诸多环节,同时也必须熟悉和满足严格复杂的管要求。这是李革坚定地相信明康德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他把想法给我们,我们给他做实验。"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大型制企业虽然依旧是物研发的绝对主力,但一大批研发型生物科技公司兴起,它们成为最具活力的一批新制造者,而这类公司的很多人就是从大公司退休或者离职的科学家。但新研究开发的链条和时间都很长,所以几乎没有人能够跑完全程,这也是李革认为建立一体化平台具备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李革希望在明康德这个平台上,只要与物开发有关,各种各样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知识和经验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商业化。他说:" 在明康德上可以找到大多数的能力。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又具备了很多别人没有的能力。"据李革透露,在 2014 年美国 FDA 审批通过的 41 个新中,31 个来自明康德的合作伙伴; 2015 年批准的 45 个新中,33 个来自明康德的合作伙伴;2016 年批准的 22 个新中有 16 个。
到了 2017 年,明康德已经拥有全球 3000 多家客户,有几千个创新项目在明康德平台上运作,贯穿新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所有过程。这是李革认为明康德能够称之为平台的底气,因为 " 平台一定是大多数人用的时候才是平台 "。而想要实现赋能,平台需要具备两个核心要素:规模足够大,能力足够深。从规模角度看,明康德当下无论科研力量构成还是业务领域分布,国内已无出其右者;从能力角度看,伴随着规模的扩张,明康德的技术能力也在夯实和拓展。而 " 当一个平台足够大,能力足够深的时候,长尾效应就会显示出来,就是你能够服务那种特别创新、非常小的公司 "。
而不论是明康德布局基因组学,进军精准医疗领域,还是密集投资创新技术公司,都没有脱离自己的逻辑主线," 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赋能 "。明康德最新的动向是,9 月 9 日,旗下主打基因大数据平台的明明码获得
2.4 亿美元 B 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淡马锡、云锋基金和 3W Partners 等机构跟投。李革这样总结明康德选择进行风险投资的原因:把更多更好的技术和新产品引入中国,为中国创新赋能。风险投资除了让明康德可以更灵活更快地对接全世界先进技术以增强平台能力外, 也让其跟紧中国重大疾病的诊治前沿。通过自己的平台能力和模式创新,明康德要在中国医产业从仿制向创新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到 2017 年 1 月为止,明康德已在中美两地投资了近 20 个项目,以技术和研发型项目为主。李革说:" 如果觉得我们只是为了投资回报,就把我们看的太低了 "。李革说:清者自清在创立明康德前,李革在美国参与创建了另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Pharmacopeia。2003 年该公司时任 CEO 来上海看望李革之前写邮件问道 : " 革,上海有五星级酒店吗?"
" 可以想象当时外面的世界对中国的了解,那已经是 2003 年。" 李革回忆说:" 实事求是的讲,当时有多少人愿意回国呢?"2000 年 12 月,李革创立明康德。事实证明,李革一直以来的选择基本没有失手过。7 年过后,明康德登陆纽交所,融资
1.85 亿美元,成为第一家从本土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 CRO 公司。彼时,打造平台概念在李革头脑中逐渐形成。很快,上市第二年明康德便斥资近
1.6 亿美元收购美国 AppTec 公司,布局生物及医疗器械领域,这是当时继联想并购 IBM 后的最大海外并购案例。
而李革对明康德未来发展最为明确的一次表态发生在公司与查尔斯河实验室合并宣布终止期间。2010 年 7 月,由于收购方大股东反对,明康德与国际 CRO 巨头查尔斯河实验室双方自愿终止收购。查尔斯河实验室原计划斥资约 16 亿美元收购明康德,按照金额比较,这将是继拜耳医收购白加黑之后国内最大的一单并购交易。股东抵制交易的理由有两个:认为收购价格过高以及对明康德的发展前景不乐观。彼时,国内有分析师这样评价:未来哭泣的可能是查尔斯河。
交易终止后,李革对国内媒体说:" 一体化平台正是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查尔斯河,明康德仍然会实现这一目标,对这我有足够的自信,只不过时间上迟一点而已。" 此后,明康德开展了一系列投资和业务拓展,从 2014 年开始,明康德加快步伐,投资业务扩大到多个领域。但这一系列举措并未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得到积极反应。2015 年 3 月,季度财报公布后,明康德的股票并没有因计划进行的新举措上涨,反而大幅下跌,因为这看来已经明显超过了传统 CRO 公司的业务范围。2015 年 8 月,明康德宣布与包括李革在内的团体达成 33 亿美元私有化约束性协议。退市之后的明康德以更加大胆的姿态投资一体化平台建设,回归中国资本市场。
中国医市场变了,李革似乎一直没变,他只是领着明康德在时势中作出选择。明康德客户名单上,本土企的名字开始集中出现,它们既有海归创业公司,也有传统上市企。明康德赶上了全球医研发外包业务转移的机遇,也赶上了中国本土医研发创新的真正开始。李革要解决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 " 赋能 " 可能让他在中国先找到答案。等待采访的会议室墙上,挂着几幅被用金黄色相框裱起来的文字海报。其中一张用放大了的红色和黑色字体写着 "WINNERS NEVER CHEAT"(胜者不欺)。旁边的另一张落款是李革本人,黑底白字的 "IP"(知识产权)被放置在中间位置,下面是三个红色字体的英文单词:Prevention(预防),Protection(保护),Prosecution(追责),再下面的一段话中有一句这样写道:" 知识产权是明康德与客户共有的生命线 "。
除了 " 赋能 " 之外,李革在采访中多次提及了下面这段话:" 医行业里头需要积累,而且医行业本身是一个失败率大于成功率的行业。很多时候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情:在知识和经验为主的行业中,经验执行部分与知识部分同样重要。"" 您很久没有接受过采访了,最后有什么想说的吗?"李革:" 其实很简单,清者自清。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在我们的愿景里讲的一清二楚,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相关行为准则里讲的一清二楚。从 2001 年开始就在议论我们要成为厂,到 2017 年还在拿这个说事儿,实在没有什么意义了。只要坚持,时间会告诉我们。"
第九届中国医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进入倒计时!扫码报名有惊喜!



本文版权属于 E 脸谱网(www.y-lp.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话题在雪球有 1 条讨论,点击查看。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最新 独家专访明康德李革:面对外界的密切关注,他有话要说可以看看这篇名叫 独家 | 专访 SHY48 赵佳蕊 : 化妆参加艺考对考官不公平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 独家专访明康德李革:面对外界的密切关注,他有话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