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至 13 世纪,是中华世界又一次分裂和重组的大时代。在辽、金统治区域下的士人眼中,宋朝是 " 南朝 ",辽、金是有着与宋朝争正统之资格的 " 北朝 "。尤其是金朝,经世宗、章宗时期的大兴文教,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制度、风俗、儒学、文艺,能 " 自立于唐宋之间 ",且有了在文化上与宋相抗衡的自觉意识。而时至今日,我们犹自觉不自觉地以宋朝人的自我意识来认识和想象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以宋朝文化等同于 10-13 世纪的中国文化,那种以 " 唐宋变革 " 来概括这一时代历史变化的说法多少反映了这一成见。
正如很多学者认识到的,辽、金文化的形成很难以 " 汉化 " 概括之,而是中原文化与北族文化相互 " 涵化 " 的结果,辽、金文化是一种既有别于原北族文化又有别于原中原文化的 " 第三种文化 "。而南宋使者们对这一文化涵化现象的厌恶、恐惧和排斥告诉我们,宋人 " 华夷之辨 " 所欲严辨之 " 夷 ",并非是与 " 中华 " 处处适相反对的 " 古之夷狄 ",而是杂糅华夷、兼容胡汉、颇类 " 中华 " 的 " 今之夷狄 ",比较起来,宋使对没有受到多少汉化的 " 夷狄 " 如初兴的女真反而有所欣赏赞美。" 今之夷狄 " 以他们那种貌似 " 中国文化 " 的杂交文化改窜、混淆了真正的 " 中国文化 ",还具备了僭夺、取代原有 " 中国文化 " 的态势,从而会使真正的 " 中国文化 " 彻底消失。这种忧患恐惧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宋人的 " 华夷之辨 " 要表达的不仅是民族危机而且是很深刻的文化危机,这也是宋以前的 " 华夷之辨 " 所没有的内容。
两宋 " 华夷之辨 " 的峻急、" 中国 " 意识的强化正好说明还另有一种北朝的 " 中国 " 意识的存在,并对之形成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与北宋对峙的辽朝已具有较强烈的 " 中国 " 意识。据学者研究,兴宗以后,契丹自称 " 中国 " 已明确见诸文献和墓志碑刻,兴宗重熙七年曾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道宗以后,自称中国 " 正统 " 的史料更是频繁出现。辽道宗的言行特别能说明契丹统治者已以 " 中国 " 自居,表现出在文化上的自信。据《松漠纪闻》记载,一汉臣为道宗讲《论语》,至 " 夷狄之有君 " 则不敢讲,道宗说:" 上世獯鬻、猃狁 , 荡无礼法 , 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 , 不异中华 , 何嫌之有 !" 当讲到 "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宗说 :" 吾闻北极之下为中国 , 此岂其地邪 ?" 统治中原百年的金朝更是不断地运用各种政治、文化手段来宣称自己已取代宋朝成为 " 中国 "," 德运 " 和 " 正统 " 的讨论最具有代表性。自明昌四年(1193)十二月朝廷开始讨论金朝之德运,至宣宗贞佑四年(1216)方告结束。泰和二年(1202)十月,颁布诏令以金为土德继宋,同时罢修《辽史》。金朝后期的儒士如赵秉文在 " 正统 " 问题上与南宋道学家看法完全相同,认为判别中国之 " 正统 " 的标准既不是具体的地域也不是种族,而在于是否以 " 公天下之心 " 行 " 公天下之道 ":"《春秋》:‘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西蜀僻陋之国,先主武侯有公天下之心,宜称曰汉,汉者,公天之言也。自余则否。" 如此一来,金朝、南宋双方都借着把 " 中国 " 抽象化、义理化,而宣称对 " 中国 " 的独占。而这个北朝的 " 中国 " 意识是不能以 " 民族主义 "、" 国族观念 " 来定义的。
葛兆光教授在其影响甚大的《宅兹中国——重建有关 " 中国 " 的历史论述》一书中认为,宋代具有近代国族主义色彩的 " 华夷之辨 " 及其 " 中国 " 意识,乃是 " 中国 " 认同意识的历史源头和基础。我想指出的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源头或可追溯于宋代,但宋代以 " 华夷之辨 " 为标准的 " 中国 " 意识却并非历史上 " 中国 " 意识的主流,更不是现代 " 中国 " 认同的基础。在这个时代及其之后乃至近代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 " 并不就是宋朝那种强调同质性、转向内向化的 " 中国 "," 中国 " 意识更不可以被宋朝那种有着现代国族主义色彩的 " 中国 " 意识所垄断。有人曾告诉朱熹,金朝进士所作之赋 " 气脉厚 ",朱熹说:" 那处是气象大了,说得出来自是如此,不是那边人会。" 身为鲜卑族后裔的元好问在金亡后编撰了《中州集》,其中收录了不同民族、地域的诗人及其作品,有由宋入金的宇文虚中、蔡松年、吴激,有由辽入金的王枢,有出于渤海大族的王庭筠、高宪,有女真人完颜璹、完颜从郁、石抹世勣、有契丹人耶律履,还有使金被扣的宋人司马朴、滕茂实、朱弁,这样的 " 中州 " 反映了金朝多种民族、多元文化混杂交融的状况。由宋入元的遗民家铉翁感叹道:盛矣哉!元子之为此名,广矣哉!元子之用心也。夫生于中原而视九州四海之人物犹吾同国之人,生于数十百年后而视数十百年前人物犹吾并世之人……若元子者 , 可谓天下士矣 ! 数百载之下,必有谓予言为然者。
元好问的 " 中州 " 似乎已在呼唤、预示一个包容广大、多种异质性并存的 " 大中国 " 的出现。(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张大千擅长:下列哪一位著名画家擅长画虎A、张
- 中通400客服电话
- 怎么换身份证上的照片
- 专硕和学硕代码
- 中国法律还有死刑吗
- 在六点半用英语怎么说
- 主任医师是什么级别
- 知困下一句: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请问下一句是什么
- 怎么缩小电脑桌面图标
- 专业技术岗位: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如何转专业技术岗位
- 天龙八部中逍遥派
- 苹果平板忘记id及密码怎么办
- 可可以加什么偏旁
- 什么夺目成语四字词语
- 蛋挞底皮酥脆的诀窍
- 中国联通电话号码客服电话是
-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歌曲
- 顺丰有单号查不到物流
- iphone设置短信中心号码失败
- oppo自动开关机在哪里设置
- 灭楚之战有多惨
- 迂回什么折成语
- 案件到法院多久能开庭
- 武汉人流俱佳都巿
- 春雨绵绵的意思
- b的大写字母怎么写
- 物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 现任国家副主席都有谁
- 打印表格怎么铺满a4纸
- 一什么玻璃填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