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

索尼酷拍: 旗舰运动 DV 谁更强?索尼 X3000 拍摄效果对比 GoPro

tiantong 坐标: 168289 目录:/suo/

夜景拍摄对比

索尼酷拍__旗舰运动_DV_谁更强_索尼_X3000_拍摄效果对比_GoPro

索尼酷拍 X3000 原片截图(4K)

索尼酷拍__旗舰运动_DV_谁更强_索尼_X3000_拍摄效果对比_GoPro

综合来看,索尼酷拍 X3000 与 GoPro Hero5 Black 的比较可以说差距还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在防抖效果上。虽然 GoPro 作为老牌运动相机已经非常出色,但相比起之前的产品似乎又并无太多惊喜之处;而作为首款搭载光学防抖功能的运动相机,索尼 X3000 毫无疑问对于同类型产品是一个新的标杆。另外,虽然索尼酷拍 X3000 和 GoPro Hero5 Black 都支持 4K 分辨率视频拍摄,但无论是画面质量还是色彩表现索尼 X3000 显然也更加有优势。如果并没有特殊的品牌偏好的话,个人认为可以优先考虑索尼 X3000。

最新索尼酷拍: 旗舰运动 DV 谁更强?索尼 X3000 拍摄效果对比 GoPro可以看看这篇名叫bose: 降噪耳机哪家强?索尼、BOSE 两家旗舰款深度对比测评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索尼酷拍: 旗舰运动 DV 谁更强?索尼 X3000 拍摄效果对比 GoPro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bose: 降噪耳机哪家强?索尼、BOSE 两家旗舰款深度对比测评前言

作为一个科技产品的发烧友,只要不折腾就心里各种不舒服。在双 12 时入手了 SONY 刚上市的 MDR 1000X 蓝牙主动降噪耳机。随着 iPhone7 的发布,这种蓝牙耳机会越来越多。今年倍受关注的蓝牙降噪耳机一共两款,其一是 BOSE QC35,而另一款是 SONY MDR 1000X。这是一篇 SONY MDR 1000X 的体验,在后面也会对两个耳机进行下简单对比,希望能在耳机选择方面有些帮助。

作为索尼粉,先喊一遍口号 "SONY 大法好 !"开箱SONY 的包装风格在这几年比较一致,都是比较简约大气的风格。" 下一代无线降噪立体声耳机 " 一句话就可以看出,SONY 融入了大量先进技术在里面。正面下方罗列着它的强大的技术标识。技术点直接引用 SONY 官网的介绍,会更专业一些。打开外包装,黑色硬盒进入我们眼帘,上面一个 SONY LOGO。

打开硬盒是一个耳机便携包。一面皮质,摸着还不错,很有质感;而另一面是弹性布的,可以把一耳机线装进去。我的个人原因,总感觉黑色包 + 米色拉锁的配色不太合谐。手提还是比较方便的设计,这里给个赞。包装盒中所有内容一览:说明书、便携包、充电线、飞机用转接头、


3.5 音频线。打开便携包,耳机主体出现了。便携包中有一块隔板,能够有效的防止耳机间的磨擦。

而且在隔板上还有一个小插口,是放置飞机用插头的。耳机细节正面背面折叠状侧面头梁用的是金属材质能够保证不断裂。头梁内侧采用的是皮质的,摸着软软的,保证配戴的舒适度。侧边看着非常有金属感,但实则是塑料的。这里得说一下,虽然看上去非常华丽,但是抗划能力真不敢恭维。侧梁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个塑料铭牌,型号:MDR-1000X。

无线耳机:WIRELESS侧梁内部印有 L/R 标记以区分左右声道。另一侧标名的是产地等信息(马来西亚产)。折叠处:从左到右依次是:


3.5 音频接口,电源开关,降噪开关键,环境音效模式切换键。这几个按钮都是物理按键,且上面的盲点可以更方便盲操作。另一侧只有一个充电接口。MDR 1000X 了两个前后两个反馈麦克风来动态测耳机内外噪音,从而控制降噪电路实现降噪。

附件:耳机接头采用的是 90 度


3.5 寸镀金插头,线采用的是斜纹的,能有效的防止互相缠绕。飞机用转接头。充电线为普通的 USB-MICRO 线。亮点介绍音频方面Hi-Res 是 High Resolution Audio 的缩写,而 High Resolution 就是高解析力、高分辨率的意思,是索尼提出的最新高品质音乐标准。就如同视频上面的 4K 高分辨率一样。LDAC 是蓝牙进行高品质音频文件传输的解决方案,普通的蓝牙协议传输的音频文件大概只是 300 多 kbps,而支持 LDAC 标准的最高支持到 990kbps,是普通音频文件品质的 3 倍。

操作方面NC:它不仅是降噪功能的开关,还是一个降噪优化的开关。降噪优化:长按 NC 按钮,你会听到提示音,它会跟据你当前的环境来优化降噪效果。如果你在飞机上,这个功能将变的无比强大,因为它会先听周围的噪音再对其进行对应强度的降噪处理。AMBIENT SOUND:这是一个降噪环境模式的选择器。普通模式:麦克风听环境噪音,降低对人声的过滤效果。

人声模式:麦克风听人声,会加强对人声的过滤。快速提醒(Quick attention)是将环境声模式和降低音乐音量两个功能组合在了一起,只需要简单的操作 " 用手掌按住耳机右侧腔体 ",就可以让你快速清楚地听到周围环境声 , 不用脱下耳机就可以与他人沟通。对于我这样在办公室使用的人,这个功能简直太方便了,别人和你说话时也不用拿掉耳机,就可以直接和对方交流。

触摸操作:耳机的右侧支持对播放状态的控制。暂停,恢复,上一首,下一首,音量加大,音量减小。功能不大,但是便利度真不可小看。这功能谁用谁知道。连接模式:


(1)无线NFC : 可以非常方便的连接设备,触碰一下即可蓝牙:这里使用的是蓝牙
4.1,在节能方面比前几代有很大提高。
(2)有线:
3.5 模拟续航第一次到手时充满电,使用了大概一周时间,差不多 18 小时左右(还可以继续使用),与官方描述 20 小时相附。这个时间应该完全可以应付国际飞行了。上一次去美国记得是 14 小时。基本上充一次电使用一周时间是没有问题的。

音质这方面,由于没有 SONY 的手机和随身听,实在是无法了解 LDAC 的强大之处。不过虽然没有 LDAC 的支持,凭借着 SONY 在音频领域的造谐,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无线部分使用 iPhone 6s plus 与 1000X 搭配。很明显,MDR 1000X 更倾向流行,中低频非常不错。高频方面不够通透,但是也够用。三频基本平衡属于很耐听的类型。有线部分使用的创新 X7 推它,效果明显提升,可以听到更多的细节,低频更有力,高频延展也有了加强。

注:无论怎么连接,听音乐时一定要保持电源打开,因为关闭状态有线连接的效果真的是太闷了,完全不是一个耳机。SONY MDR 1000X PK BOSE QC 35BOSE QC35, 在今年去美国出差时,帮哥们从美国带回一个。在飞机上正是它发挥长处的地方,它能很好的降低飞机飞行时的噪音,就算我不在听音乐,我也还是把它扣在耳机上换回安静的世界。这耳机我大概前前后后听了有几十个小时,也算对它有一定的了解。

简单的发几张照片吧:两家都了便携包,相对来说,还是 BOSE 的配色更舒服一些。银色的 QC 35 很养眼,这里得说一下,论外漆的抗划性,BOSE 完胜。耳机内侧的 L/R 更方便配带。连模型都可以轻松举起,耳机真的很轻巧。这里也可以看出 QC35 在头梁处采用的外部皮质内部布艺的。再举一个 MDR 1000X。下面就对以下几点进行 PK


1. 舒适度:

这点 QC35 胜,我头比较大,戴 QC35 会更舒服一些。


2. 降噪方面:默认状况,QC35 90 分,MDR 1000X 85 分。降噪开关,QC35 没有一个独立的降噪开关,这点 MDR 1000X 完胜。降噪优化,针对不同环境不同设置,MDR 1000X 胜。多降噪模式,MDR 1000X 胜。
3. 声压:QC35 感觉声压更小,会更舒服些。
4. 续航:两个半斤八量。
5. 音频:

MDR 1000X 完胜,


6. 无线部分:由于 SONY 支持 LDAC 效果必须强大很大。有线部分:同用创新 X7 来推,明显 QC35 难推,同样音量下 1000X 的音量更大。声质基本上属于一耳朵的事,1000X 更讨好耳朵。操作:MDR 1000X 完胜,支持播放控制和 Quick Attention。附件:SONY 使用的是标准的
3.5 音频插头,而 BOSE 使用的是
2.5 的。在这方面 SONY 的更好,毕竟
3.5 的线很普遍,随意找一根都可以替带。而
2.5 的就稍显小众了。

总结在降噪方面非常不错,已经有了可以和 BOSE 掰手腕的实力了,并且在很多方面甚至更强。在音质方面凭借着技术优势,轻松打压其它家的蓝牙耳机。SONY 推陈出新的速度有点快,100ABN,1000X 两代产品同年发布。这是好的方面,但不好的一方面是降价太快了。虽然优点很多,但也有些不足,例如舒适度,音质也可以再提高。还有就是如果能让更多设备支持 LDAC 那就好了,现在 PC MAC,都不能支持。总感觉不是很完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