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

索尼z5p: 索尼 Z5P 深度体验

congbuqi 坐标: 175404 目录:/suo/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同时也使用了一部 4K 视频作为测试,对比 Xperia Z5 Premium 和 Xperia Z3+ 的显示效果,能够发现更能看出它们的区别,或许在如此小尺寸的屏幕下,如此高的 PPI 真的很难被人眼所识别。总而言之,如果你对 4K 屏幕抱有太大的期待,Xperia Z5 Premium 的实际使用效果或许会令你有一些失望,但我不会否定 4K 存在的意义,未来拥有更多 4K 资源必然需要 4K 显示设备来支持。

至于为什么只有在观看图片和视频的情况下才使用 4K 渲染输出,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一方面如果一直使用 4K 渲染输出,对于处理器的压力还是蛮大的,再加上高通骁龙 810 处理器发热量本身较大的原因,显然不适合一直使用 4K 渲染输出;另一方面对于电池续航的影响也颇为重要,2K 屏幕对于电池的要求已经不低,如果直接上到 4K 渲染输出,估计电池的续航还要更差一些。

除了硬件上的局限之外,软件上的支持和优化也是颇为重要的一点,回想一下早几年第三方应用在 Windows 7 / 8 平台的高分屏下的体验,如果 Android 平台还没有针对 4K 优化的应用而贸然采用 4K 分辨率,显然是给自己挖坑,相信索尼也曾考虑到这一点。一代比一代优秀的摄像头,但整体素质还差一口气上一年的这个时候在做一个 Xperia Z3 的拍照测试,当时使用 Xperia Z3 拍照的时候确实让我觉得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涂抹感太重锐度不高白平衡偏移等等。到了 Xperia Z3+ 之后,才感觉 Xperia Z 系列的拍照才算得上真正可用,起码对得起 G 镜头的称号。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这次 Xperia Z5 Premium 的升级,直接用上 2300 万像素的传感器,24mm 广角、最高 ISO 12800 而且由自家相机团队优化,自然被给予厚望。那么下面不妨先看看 Xperia Z5 的拍照样张,之后再来聊一聊它的拍照体验。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Xperia Z5 Premium 的整体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锐度相比前面几代的 Xperia Z 都要表现更好,涂抹感已经没有明显。不过,偶尔会出现打开相机应用之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校正白平衡,有可能是软件优化的问题。在晚上光线比较弱的情况下,Xperia Z5 Premium 的表现就有些不尽人意,首先 2300 万像素所带来的噪点肯定更多一些,所以从上面样张的来看,拍摄夜景的时候画面还不够干净;其次 Xperia Z5 Premium 还是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涂抹(只是没有前面几代机型的涂抹感那么重),所以拍摄夜景还是吃力了点。当然也可以使用 800 万像素来拍摄夜景,这样噪点会少一些,因为 Xperia Z5 Premium 采用了类似 PureView 的技术,可以通过合成像素来降低噪点。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总的来说,每一代的 Xperia Z 拍照素质都在进步,逐渐趋于用户的需求,来到 Xperia Z5 Premium 时代,素质已经非常高,但感觉还是差了一口气(夜景拍摄)。续航出色,发热量大的问题虽有进步但依旧存在经过几个月与 Xperia Z3+ 的相处,对于 Xperia Z 的续航其实是比较有信心的,之前旅游的时候全天开启热点,打开超级 STAMINA 模式续航一天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回到 Xperia Z5 Premium 身上就有些担心了,3430mAh 容量的电池对于 4K 屏幕是否足够?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因为 Xperia Z5 Premium 并不是一直使用 4K 渲染输出,所以对电池续航影响还不是很大。按照我正常的使用情况(双卡双待,未开启 STAMINA 模式),重度使用微信,偶尔微博、看资讯撑过一天还是比较充裕的,到晚上的时候基本还有 20% 左右。这样的水平对于现在的智能手机来说算是比较满意的。相信开启 STAMINA 模式会更优秀一些。

要说 Xperia Z5 Premium 最不让人满意的地方,应该是它依然搭载了争议度非常高的高通骁龙 810 处理器,发热量大的问题用过的人应该对它的印象都不是非常好,对比其他厂商的做法,在高通骁龙 820 还没有出来之前,不少旗舰级别的手机退一步选择了高通骁龙 808 的问题来避免发热量大的问题。虽然 Xperia Z5 Premium 采用了类似 Surface Pro 的液冷散热技术,但是长时间重度使用还是能够感受到明显的热量,只是这种热量相比起 Xperia Z3+ 已经少了很多,体验至此还没有出现过因发热量问题而导致应用退出。

距离完美还差一点点 ...作为一款售价达到 5699 元的旗舰手机,用户对于 Xperia Z5 Premium 的期望可能要更高一些,除了拥有华丽亮骚的外表,其核心的体验才是用户愿不愿意花 5699 元的主要因素。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虽然每一代 Xperia Z 系列的手机都在进步,而且都能够感受得到,但是相比起国际阵营的三星、LG 或者国产阵营的小米、魅族为代表的厂商,索尼依旧走得有些慢,尤其是在系统 UI 方面,本土化不足以及优化不够给力是索尼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以 " 黑科技 4K 屏幕 " 光环充值信仰的 Xperia Z5 Premium,说实话目前来说仍然缺乏一些实用性,如果不是特别成熟的技术用在量产的机型上,带来的体验有可能得不偿失,但也好在 Xperia Z5 Premium 受限于一些硬件的原因,没有一直使用 4K 渲染输出。

当然,4K 屏幕在未来几年成为主流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技术永远在更新,时代永远在进步,就如我们当时认为 720P 足矣的时候,其后还有 1080P、2K 正在颠覆它。

索尼z5p__索尼_Z5P_深度体验

此时的 Xperia Z5 Premium 虽然有独领风骚的表面,但假如发热问题不再,系统优化得更接地气,拍照表现更加稳定一些,它或许才是坚不可摧的旗舰。最新索尼z5p: 索尼 Z5P 深度体验可以看看这篇名叫bose: 降噪耳机哪家强?索尼、BOSE 两家旗舰款深度对比测评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索尼z5p: 索尼 Z5P 深度体验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bose: 降噪耳机哪家强?索尼、BOSE 两家旗舰款深度对比测评

前言作为一个科技产品的发烧友,只要不折腾就心里各种不舒服。在双 12 时入手了 SONY 刚上市的 MDR 1000X 蓝牙主动降噪耳机。随着 iPhone7 的发布,这种蓝牙耳机会越来越多。今年倍受关注的蓝牙降噪耳机一共两款,其一是 BOSE QC35,而另一款是 SONY MDR 1000X。这是一篇 SONY MDR 1000X 的体验,在后面也会对两个耳机进行下简单对比,希望能在耳机选择方面有些帮助。

作为索尼粉,先喊一遍口号 "SONY 大法好 !"开箱SONY 的包装风格在这几年比较一致,都是比较简约大气的风格。" 下一代无线降噪立体声耳机 " 一句话就可以看出,SONY 融入了大量先进技术在里面。正面下方罗列着它的强大的技术标识。技术点直接引用 SONY 官网的介绍,会更专业一些。打开外包装,黑色硬盒进入我们眼帘,上面一个 SONY LOGO。

打开硬盒是一个耳机便携包。一面皮质,摸着还不错,很有质感;而另一面是弹性布的,可以把一耳机线装进去。我的个人原因,总感觉黑色包 + 米色拉锁的配色不太合谐。手提还是比较方便的设计,这里给个赞。包装盒中所有内容一览:说明书、便携包、充电线、飞机用转接头、


3.5 音频线。打开便携包,耳机主体出现了。便携包中有一块隔板,能够有效的防止耳机间的磨擦。

而且在隔板上还有一个小插口,是放置飞机用插头的。耳机细节正面背面折叠状侧面头梁用的是金属材质能够保证不断裂。头梁内侧采用的是皮质的,摸着软软的,保证配戴的舒适度。侧边看着非常有金属感,但实则是塑料的。这里得说一下,虽然看上去非常华丽,但是抗划能力真不敢恭维。侧梁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个塑料铭牌,型号:MDR-1000X。

无线耳机:WIRELESS侧梁内部印有 L/R 标记以区分左右声道。另一侧标名的是产地等信息(马来西亚产)。折叠处:从左到右依次是:


3.5 音频接口,电源开关,降噪开关键,环境音效模式切换键。这几个按钮都是物理按键,且上面的盲点可以更方便盲操作。另一侧只有一个充电接口。MDR 1000X 了两个前后两个反馈麦克风来动态测耳机内外噪音,从而控制降噪电路实现降噪。

附件:耳机接头采用的是 90 度


3.5 寸镀金插头,线采用的是斜纹的,能有效的防止互相缠绕。飞机用转接头。充电线为普通的 USB-MICRO 线。亮点介绍音频方面Hi-Res 是 High Resolution Audio 的缩写,而 High Resolution 就是高解析力、高分辨率的意思,是索尼提出的最新高品质音乐标准。就如同视频上面的 4K 高分辨率一样。LDAC 是蓝牙进行高品质音频文件传输的解决方案,普通的蓝牙协议传输的音频文件大概只是 300 多 kbps,而支持 LDAC 标准的最高支持到 990kbps,是普通音频文件品质的 3 倍。

操作方面NC:它不仅是降噪功能的开关,还是一个降噪优化的开关。降噪优化:长按 NC 按钮,你会听到提示音,它会跟据你当前的环境来优化降噪效果。如果你在飞机上,这个功能将变的无比强大,因为它会先听周围的噪音再对其进行对应强度的降噪处理。AMBIENT SOUND:这是一个降噪环境模式的选择器。普通模式:麦克风听环境噪音,降低对人声的过滤效果。

人声模式:麦克风听人声,会加强对人声的过滤。快速提醒(Quick attention)是将环境声模式和降低音乐音量两个功能组合在了一起,只需要简单的操作 " 用手掌按住耳机右侧腔体 ",就可以让你快速清楚地听到周围环境声 , 不用脱下耳机就可以与他人沟通。对于我这样在办公室使用的人,这个功能简直太方便了,别人和你说话时也不用拿掉耳机,就可以直接和对方交流。

触摸操作:耳机的右侧支持对播放状态的控制。暂停,恢复,上一首,下一首,音量加大,音量减小。功能不大,但是便利度真不可小看。这功能谁用谁知道。连接模式:


(1)无线NFC : 可以非常方便的连接设备,触碰一下即可蓝牙:这里使用的是蓝牙
4.1,在节能方面比前几代有很大提高。
(2)有线:
3.5 模拟续航第一次到手时充满电,使用了大概一周时间,差不多 18 小时左右(还可以继续使用),与官方描述 20 小时相附。这个时间应该完全可以应付国际飞行了。上一次去美国记得是 14 小时。基本上充一次电使用一周时间是没有问题的。

音质这方面,由于没有 SONY 的手机和随身听,实在是无法了解 LDAC 的强大之处。不过虽然没有 LDAC 的支持,凭借着 SONY 在音频领域的造谐,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无线部分使用 iPhone 6s plus 与 1000X 搭配。很明显,MDR 1000X 更倾向流行,中低频非常不错。高频方面不够通透,但是也够用。三频基本平衡属于很耐听的类型。有线部分使用的创新 X7 推它,效果明显提升,可以听到更多的细节,低频更有力,高频延展也有了加强。

注:无论怎么连接,听音乐时一定要保持电源打开,因为关闭状态有线连接的效果真的是太闷了,完全不是一个耳机。SONY MDR 1000X PK BOSE QC 35BOSE QC35, 在今年去美国出差时,帮哥们从美国带回一个。在飞机上正是它发挥长处的地方,它能很好的降低飞机飞行时的噪音,就算我不在听音乐,我也还是把它扣在耳机上换回安静的世界。这耳机我大概前前后后听了有几十个小时,也算对它有一定的了解。

简单的发几张照片吧:两家都了便携包,相对来说,还是 BOSE 的配色更舒服一些。银色的 QC 35 很养眼,这里得说一下,论外漆的抗划性,BOSE 完胜。耳机内侧的 L/R 更方便配带。连模型都可以轻松举起,耳机真的很轻巧。这里也可以看出 QC35 在头梁处采用的外部皮质内部布艺的。再举一个 MDR 1000X。下面就对以下几点进行 PK


1. 舒适度:

这点 QC35 胜,我头比较大,戴 QC35 会更舒服一些。


2. 降噪方面:默认状况,QC35 90 分,MDR 1000X 85 分。降噪开关,QC35 没有一个独立的降噪开关,这点 MDR 1000X 完胜。降噪优化,针对不同环境不同设置,MDR 1000X 胜。多降噪模式,MDR 1000X 胜。
3. 声压:QC35 感觉声压更小,会更舒服些。
4. 续航:两个半斤八量。
5. 音频:

MDR 1000X 完胜,


6. 无线部分:由于 SONY 支持 LDAC 效果必须强大很大。有线部分:同用创新 X7 来推,明显 QC35 难推,同样音量下 1000X 的音量更大。声质基本上属于一耳朵的事,1000X 更讨好耳朵。操作:MDR 1000X 完胜,支持播放控制和 Quick Attention。附件:SONY 使用的是标准的
3.5 音频插头,而 BOSE 使用的是
2.5 的。在这方面 SONY 的更好,毕竟
3.5 的线很普遍,随意找一根都可以替带。而
2.5 的就稍显小众了。

总结在降噪方面非常不错,已经有了可以和 BOSE 掰手腕的实力了,并且在很多方面甚至更强。在音质方面凭借着技术优势,轻松打压其它家的蓝牙耳机。SONY 推陈出新的速度有点快,100ABN,1000X 两代产品同年发布。这是好的方面,但不好的一方面是降价太快了。虽然优点很多,但也有些不足,例如舒适度,音质也可以再提高。还有就是如果能让更多设备支持 LDAC 那就好了,现在 PC MAC,都不能支持。总感觉不是很完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