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万园之园: 万园之园圆明园百年遗址,断墙边,锁住悠悠青史。带水环山曾是这,殿帔瑞霞成绮。蔚藻含晖,避喧听政,朝夕宣纶旨。柳烟丛里,满园千景旖旎。提到圆明园,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可能绝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残破的大水法,但其实以大水法为代表的西洋楼景区只是圆明园很小的一部分。

圆明园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被世人冠以 " 万园之园 "、" 世界园林的典范 "、" 东方凡尔赛宫 " 等诸多美名,园区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圆明园原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园林于 1860 年毁于英法联军,现在剩下的只是一处占地约 5300 亩的园林遗址。

被毁前圆明园园中建筑面积达 20 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会来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为 " 夏宫 "。

圆明园始建于 1709 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 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欲以夏季在此 " 避喧听政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御赐花园,名为 " 交辉园 "。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 " 春和园 "。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 " 绮春园 "。现在的圆明园南门就是绮春园的宫门。


鉴碧亭位于绮春园宫门内西侧,是一座重檐方亭,四周有廊。鉴碧亭原建于 1811 年(嘉庆十六年)前后,绮春园宫门内,碧湖之中,方亭高敞,为观景佳处。1993 年在原址修复重檐方亭,建筑面积 256 平方米。

绮春园东湖

凤麟洲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地名。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多凤麟,数万各为群。又有山川池泽,及神百种,亦多仙家。

风麟洲位于绮春园东湖之中,原为嘉庆帝新建景群,被誉为 " 南园避暑最佳处 "。南园即绮春园。景名取自古代神话传说海内十洲之一 " 凤麟洲 "。由大小二岛组成,上建殿宇亭榭,南设码头。

海岳开襟建于圆明园中长春园的西湖内,台基为圆形,直径近百米,上下两层,汉白玉石凭栏围绕。正楼为四出轩式的三层楼阁,下层为海岳开襟,南檐题 " 青瑶屿 " 三字;中层为得金阁,题 " 天心水面 " 四字;最上层题 " 乘六龙 " 三字;台的四面各设牌楼一座。外侧对称布置配殿、牌坊、方亭和圆廊,是一处辉煌端庄的建筑景观。1860 年圆明园罹劫时,海岳开襟一景因在湖中免遭焚毁,1900 年毁于战乱之中。

长春园西湖

方壶胜境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约为 2 万平方米。方壶胜境建成于乾隆三年(公元 1738 年),位于福海东北岸湾内,四宜书屋之东,涵虚朗鉴之北。是众多学者考证后公认的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美丽的建筑,方壶即方丈之意,以人们想象中的仙山楼阁为题材而建造。

福海东北侧的内湖

福海景区位于圆明三园中心,是园内最大的水面,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 520 余亩,福海四周建有 10 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之中的 "蓬岛瑶台" 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
五、

位于福海东岸南部的接秀山房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于 1731 年(雍正九年)前后。接秀山房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这种装饰,从设计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一周姓工匠所创始,故称周制,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接秀山房殿以南,原有一组独立的建筑名叫 " 观鱼跃 "。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前后,拆除进行改建,建成南向三卷五间大殿。嘉庆御书 " 观澜堂 " 就挂在大殿檐下,新建成的观澜堂是福海沿岸最大的建筑。

圆明园盛时共有近 200 座各种样式和规格的砖、石、木结构的园林桥梁。这座残桥是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