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找到第
1、主要利用两项数据,格力电器的预提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详细说明项中)和销售返利(其他流动负债的详细说明项中)。预提费用中包含了销售返利,偶尔略微低于销售返利可能是因为存在其他产生负效果的因素,可以在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详细说明中看出,或者偶尔出现的预提损失发生或退货的情况导致。格力每个季度提前向税务部门上交了预提费用(以及销售返利)对应的所得税,证明在格力真实业绩中预提费用这部分利润其实是暂时获得了的。预提费用对应的税额远超出当期报表营业利润对应该交的所得税,因此格力多交了所得税,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Y 年报和 H1 半年报可以直接得到这两项数据。Q1 一季报和 Q3 三季报不会给出详细说明,因此无法直接得到两项数据,但是可以用资产负债表的 " 递延所得税资产 " 数值除以前后两季度的平均比值(" 递延所得税资产 / 预提费用 "),得到 Q1 和 Q3 的预提费用。同理,可以用资产负债表中的 " 其他流动负债数值 " 得到 Q1 和 Q3 的销售返利。
2、本模型认为,销售返利是格力已经坐实入账的利润蓄水(最悲观也应该至少是资产负债抵消为 0)。该模型如此定义销售返利的原因,可以参考某几位长期研究格力的网友提出的货物抵扣销售返利模式的观点。该模式产生了财务上无法消除的货物成本价和抵扣返利额之间的一个差值,该差值本质上是格力的利润,难以凭空做掉这个利润,因此能够解释为什么格力资产负债表上销售返利总是越滚越大而从不见减少的奇观,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多种观点中倾向于相信该观点的原因。搜一搜格力销售返利解读即可搜出各种观点,此处不再先入为主选择性的放出某种观点的链接了。
当格力负债表上销售返利数值增加时,对应的资产表上表现为现金或应收等资产增加,对应的当期利润表上表现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同步增加且其差值为销售返利。因此,销售返利当期增加的数值,是已经坐实到了格力当期的毛利中的,亦即坐实到了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中。
3、本模型认为,预提费用和销售返利的差值(预提费用中除开销售返利以外的部分),是格力尚未坐实入账的利润蓄水,亦即尚未坐实入账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收入和成本二者的差值为销售返利),但该差值不一定都能够坐实,年终可能存在部分损耗。
4、预提费用和销售返利的差值部分从年中到年末发生损耗的方式可能有多种。常见的两种:
(1)风险准备金确实发生风险,例如出现宏观经济波动(兑汇、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不可预期灾难的损失预提等,这种情况下应该是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资产减值或者增加负债项来实现,利润表中出现明显的某项收入减值或消失、某项支出加大或新增。
(2)已经税务入账了的售出产品发生撤回,比如经销商退货,这种情况下应该是原本就没有计入公司报表的营收 / 成本 / 利润直接勾销不计入即可,由于售出产品的营收 / 成本 / 利润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一般直接减值资产和营收 / 成本 / 利润而不需详细说明,因此该类预提费用常常找不着踪迹,而很突兀的只在预提费用项中看见增加。
5、预提费用和销售返利的差值部分,当不需要坐实时,其效果等同于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利润三者的蓄水。当需要坐实时,销售返利增加相应的额度,预提费用不变,在当期利润表中增加相应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释放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数值,而利润因为进入销售返利抵消项而未释放)。

销售返利__格力电器财报解密模型——预提费用与销售返利
销售返利在格力各期的财务报表中是一直上升的,可以认为是一旦坐实后是无法用简单财务手段再撤销的,只能未来真需要利润吃老本的时候慢慢通过抵消当期销售费用而释放出来。预提费用在格力各期的财务报表中,2012 至 2014 期间每季度也是一直上升,但是 2015 年开始,出现了年中(Q1H1Q3)数值高于年末的情况,证明预提费用并不完全能够最终坐实,其中有一部分确实会发生损耗,尽管每年末相对上一年末其数值仍旧总是增加的。2015 年开始出现预提费用年末结算时减少的情况,和曾经 2014 年后格力因为过度铺货给经销商太大压力的说法是吻合的,这种情况下,经销商不像以前一样能全部卖出或者愿意长期拿着货,出现了三季度或四季度退货撤单的可能,从而导致格力损耗掉预提费用中部分额度。其实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业内人士在 2015 年开始后直至 2016 年末,都对格力颇有意见,因为出现退货,则需要格力向经销商退款,一方面经销商损失了这段时间的资金利息,另一方面退款总是会折腾一下,这个过程中导致对格力有恨有骂很正常。
格力电器 20
15、20
16、2017 三年的半年报中均出现了奇观:找不出预提费用和销售返利的差值增加,所对应的其他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本应该出现的相应变化。2015 和 2016 年该差值达到最多接近 50 亿,2017 年则更加奇葩的达到了 170 亿。本模型认为这种难以找出因由的预提费用增加,极可能是以 " 已经税务计算了的售出产品可能发生撤回的风险预提 " 的名义进行预提的。这种预提费用增加,所对应则是部分营收 / 成本 / 利润没有进入利润表,以及这部分利润直接减除而没有进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中(但利润对应的所得税却交了,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6、从历史上看,20
13、2014 的预提费用没有出现损耗,20
15、2016 的预提费用从年中高点掉下来最后差不多坐实了高点增加额的一半。那么可以推测 2017 年半年报预提费用增加额中有一半最后能够坐实,其效果是相当于现在蓄水了这部分所对应的营收 / 成本 / 利润。
7、该模型表中定量评估分为四个级别:乐观、中立、保守、低估。利润方面:报表利润 + 预提费用、报表利润 + ( 销售返利 + 预提费用 ) /
2、报表利润 + 销售返利、报表利润,分别为乐观、中立、保守、低估。
营收方面:报表营收 + 预提费用、报表营收 + 预提费用 /
2、报表营收,分别为乐观、中立和保守。
8、计算真实营收和真实利润的公式分别如下:

销售返利__格力电器财报解密模型——预提费用与销售返利
真实营收 = 报表营业收入 + 期末营收蓄水 - 期初营收蓄水真实利润 = 报表利润 + 期末利蓄水 - 期初利蓄水其中:营收蓄水 =(预提费用 - 销售返利)/ 空调毛利利润蓄水 = 预提费用(乐观)或销售返利(中立)9、根据以上思路,得到开始那张图标中的各项数据。其中紫色和红色的营收及利润数据,为该模型定量得到的格力电器近几年真实的营收和利润情况。准确度暂且不谈,该模型至少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参考价值的。从同比数据可以看出,各季度真实业绩波动性太大了,因此可以想象格力电器进行业绩平滑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很必要的,否则太容易被大资金用财务报表同比剧变进行炒作来操控股价。股价炒太高,不利于公司股东投票公司的务实战略,而股价打压太低,不利于股权分散的格力电器防范恶意收购。
10、本模型得到的定量数据和格力电器历史业绩事件对应分析一下,其实也很有意思。从数据里面可以看出 2014 及之前格力的销售返利模式顺风顺水,且蓄水营收和利润稳步增加,非常惬意。2014 末期和 2015 开始,由于市场低谷原因,经销商对该模式的压力似乎难以承受,尽管格力电器坐实的利润蓄水库仍稳步增加(这一点证明格力当时即便出现困难也并不至于吃老本),但是每年当中预提费用损耗较大,可能发生了一些经销商卖不完退货甚至了断退出的情况。先知先觉的投资机构定量出格力真实业绩情况后,必然不会怎么看好格力。而当时格力电器股价在散户看来极为低估,是因为散户看到的是平滑的业绩,似乎没有那么差,然而从真实业绩情况来看确实出现了比较大的危险(预提费用增量变低且出现严重损耗,表明经销商提货积极性变低且首次出现规模性退货),业绩在加速下滑,再加上天气不热且当时大众整体消费都不振,尽管格力能高分红,在 2015 年大牛市中格力电器 PE 也没多高,当然,还有空调天花板的论调助阵。不过事后证明对于看到平滑业绩的散户反而是好事,因为格力的龙头地位并没有那么弱不禁风,只是遇到了各种因素碰巧在一起引起的暂时困境期而已。
9、

销售返利__格力电器财报解密模型——预提费用与销售返利
2016 年开始,空调行业从 2014 末和 2015 的低迷市场和销售模式挑战后,销量和库存问题都有所缓解。从本模型可以看出,2016 半年报就已经体现出了格力真实业绩情况的强力反转,而当时机构研报和网络评论的论调还都是 2106 年上半年格力业绩不乐观,因为格力 2016H1 半年报同比几乎不增加,增速远远低于本模型得到的真实增速情况。2016 年 10 月底,2016Q3 财报出来后,增速依旧如 H1 半年报一样低迷,然而本模型的定量结果其实已经证明 Q3 和 H1 的真实业绩其实同比都出现明显增长且在加速,业绩蓄水池也填掉了 2015Y 为了达预期而挖的坑,并且蓄水位增量达到了 2015 年中的高位。各位可以对比看看 2016Q1,H1,Q3,如果配合该模型来解读格力电器的财报,那么其实是有可能可以先知先觉的。也不难理解姚老板为什么 2016 年 11 月丝毫不怕高位接盘,不惜拉涨停搜刮筹码,即便被批判成妖精失去了控制格力的可能性,至少直至 2017H1(6 月 30 日)仍旧丝毫不减持(姚老板至今是否减持不知道,按照本模型得到的格力的价值,我认为没有)。进入 2017 年后, 2016Y 和 2017Q1 财报,可以发现数据是比较好的,即使使用模型的 " 中立 " 档次参数,可以发现增速是超越格力公开财报的,且增速在加快。蓄水逐渐增厚,2016Y 已经不需要像 2015Y 透支营收蓄水池来达标了。2017Q1 和 2016Y 的增速已经明显从 2016Q1 和 2015Y 的坑中走出,且开始向好。当时 2017 年 4 月 26 和 28 日格力 2016Y 和 2017Q1 出来后,各种从格力财报中找缺点的观点此处我就不再提了,有兴趣的各位可以搜回去看,不少观点和 2017 年 8 月 30 号中报出来后的观点几乎一样。但是从本模型中可以看出来,2017Q1 和 2017H1,格力各方面指标已经显著好转,基本面根本不存在什么威胁。不外乎什么汇率和原材料问题,这些很可能只不过是次要问题(蓄水利润随便放一点就能解决,且汇率和原材料不会单边一直恶化,只是周期向下而已),主要问题还是业绩能否增速上升、经销商备货是否积极、格力是否依旧能大量蓄水营收和利润。想想也是,本模型定量得到的 2017H1 真实业绩好得让人不敢相信,多少肯定有供货商因为原材料或大热天的原因有点透支式备货,但格力充分蓄水了(半年 900+ 营收和 200 亿利润就这么全部直接放出来,搅乱市场不说,明年 2018H1 同比可咋整),不然稍微多释放一点的话,将出现营收和利润增速远超去年同期公开的财报数据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利润增速超 50% 需要业绩预告,不符合格力平滑业绩避免波动的风格(经历过前年大伤的格力估计也懂了行情好的时候不能过度乐观,否则未来没有大热天相助的话,挖光未入账的蓄水池也难保稳定增速)。
然而,2017H1 财报公开后(8 月 30 日),股价连续掉头向下了 7+ 个交易日。各位可以回去看看是不是跟 2016Y 和 2017Q1 财报公开日(4 月 26 和 28 日)之后的走势很像。我只能说根据我的模型,有人罔顾格力真实业绩显著好转的事实而在搞事,至于要搞什么事我就不知道了。展望 2017Q3 和 2017Y,看看截至 2017H1 的蓄水池,蓄得要营收有营收要利润有利润,格力财务业绩估计正处于五年内最好的时候。当然,尽管 2017H1 的蓄水池可以保证格力至少 2018Y 也无忧营收和利润的同比增速以及分红额度的问题,但 2019 和以后能怎么样,就不是谁能轻易预测的了。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愿意相信那些老生常谈的空调天花板、格力体制问题、多元化讲故事等等全凭感觉来一味感性看空格力空调的观点(反过来讲,无脑相信格力空调的感性看多观点也不理智),还是愿意更加理性的用本文的模型根据格力每季度的报表来定量推测真实业绩和蓄水池情况,并以此作为格力业绩预期更好还是开始变坏的判断依据呢?
本话题在雪球有 4 条讨论,点击查看。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最新销售返利: 格力电器财报解密模型——预提费用与销售返利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摩拜单车费用: 摩拜单车王晓峰:谈盈利时间太早 我们还不知道怎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销售返利: 格力电器财报解密模型——预提费用与销售返利

销售返利__格力电器财报解密模型——预提费用与销售返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