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

徐志摩情诗: 徐志摩哭了:绞尽脑汁写的情诗,去抵不过梁思成的

Kaliyah 坐标: 173355 目录:/xu/

突来的灾难非但没有把两人分开,反而让两个人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如果说从前林徽因有时还会有所动摇的话,那么,从此以后,她确定要与梁思成厮守终生。

徐志摩情诗__徐志摩哭了_绞尽脑汁写的情诗_去抵不过梁思成的

梁思成拜访林宅林徽因回国不久,梁思成便到林宅登门拜访。这次拜访,用梁思成的续弦夫人林洙的话说," 这不是一般的访问,而是以一个求婚者的身份去的 "。几年不见,两人都有了些新的变化,个子高了,见识广了,身心也成熟许多。但很快,几年离别所带来的陌生感消失殆尽,二人开始自在而又真诚地谈论各种话题,异地见闻、兴趣爱好、未来志向等等。梁思成后来回忆说:" 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告诉我,那是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可以说,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志同道合者。共同的爱好(绘画、文学等),相似的家庭(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教育(中西文化的熏陶)背景,还有彼此的真诚,都使几年前就开始的友谊有了迅速的发展。

自此以后,林徽因与梁思成时常往来,关系日益亲密。爱的种子悄然萌发,并开始茁壮成长。多年以后,爱情的朵朵小小浪花还在林徽因的脑海里时时泛起美丽的波纹。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曾很有兴致地对当时还只是个的林洙谈起他们的美好往事。" 那时我才十七八岁,第一次和思成出去玩,我摆出一副少女的矜持。想不到刚进太庙一会儿,他就不见了。忽然听到有人叫我,抬头一看原来他爬到树上去了,把我一个人丢在下面,真把我气坏了。" 那是每个人都会珍爱一生的美好回忆。

1922 年 10 月,徐志摩回到上海。聚会、游览、讲学等等事项把他的日程填得满满的,然而,繁忙的日常生活并不能减轻他对林徽因的思念之苦,他一直在盘算怎么才能尽快见到她,去向她倾诉一年来的想念之苦。正巧,这时徐志摩收到梁思成代梁实秋邀请他赴清华文学社讲演的信。于是,他立刻赶往北京。徐志摩题为《艺术与人生》的演讲并不是很成功。他的英文流畅华丽,但台下的听得云里雾里。不过,演讲的内容现在看来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强调艺术对人生的重要性,肯定个性主义有利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等。

徐志摩情诗__徐志摩哭了_绞尽脑汁写的情诗_去抵不过梁思成的

徐志摩一相情愿徐志摩一生爱交朋友,在北京与友人(包括梁思成和林徽因)接触后,他了解到梁思成和林徽因还没有正式订婚约,因而对追求林徽因抱有了更多的信心。但这只能是他的一相情愿。对于这些儿女情长,除了林长民,还有一个人也看得很清楚。他就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梁启超对儿女一直严加教管但又关心备至。作为长子的梁思成的婚姻自然是他考虑的一件大事。早几年他已经看好林徽因,并有意促成儿子与之交往,但他并不想替儿子包办了这桩婚事,而是想让两个小儿女的感情自然发展。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他们的感情不关注,听之任之。对于徐志摩在英国狂热地追求林徽因,并到了与妻子离婚的地步,他十分清楚。他太了解他这位率性、浪漫的了。现在,他认为,不论是从老师的角度,还是从父亲的角度,他都应该给徐志摩敲敲警钟。因而,1923 年 1 月 2 日,他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批评、规劝徐志摩赶紧悬崖勒马。

梁启超的信中写道:" 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痛苦。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
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求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梁启超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但徐志摩也有自己的道理,他反驳道:"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以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满腔热血,不屈不挠。

1 月 7 日,梁启超在给大女儿梁思顺的信中写道:" 思成和徽因已互订终身。" 他还说:" 我告诉他们,订了婚就要赶快结婚,不过,我希望他们在订婚之前一定要先完成学业。可是林家主张他们马上订婚,他们的朋友也多半这么想。你认为呢?" 可见,此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已经订婚。但出于种种考虑,林徽因和梁思成到 1927 年才正式宣布订婚。

这让徐志摩苦恼不已。"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 / 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 / 风飕飕,柳飘飘,榆钱斗斗 / 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 他充满深情地呼唤:请听我卑哽的声音,祈求于我爱的神:人间哪一个的身上,不带些儿创与伤!哪有高洁的灵魂,不经地狱,便登天堂:我是肉搏过刀山,炮烙,闯度了奈何桥,方有今日这颗赤裸裸的心,自由高傲!

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因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否则,你就将他磨成齑粉,撒入西天云,但他精诚的颜色,却永远点染你春朝的新思,秋叶的夜晚;怜悯吧,我的爱神!也就是凭着这无法抑制的痴情,徐志摩还在继续努力。据说,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喜欢在北海快雪堂松坡图书馆约会,读书。而在石虎胡同七号松坡图书馆外文部担任秘书的徐志摩时常跑去纠缠他们,成为很不受欢迎的人。梁实秋曾说:" 据梁思成告诉我,徐志摩时常至松坡图书馆去做不受欢迎的第三者,松坡图书馆星期日照例不开放,梁因特殊关系自备钥匙可以出入。梁不耐受到骚扰,遂于门上张贴一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 ( 情人不愿受干扰 ) 。徐志摩只得怏怏而去,从此退出竞逐。"

然而就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关系迅速发展的时候,一次飞来的横祸给梁思成的终生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徐志摩情诗__徐志摩哭了_绞尽脑汁写的情诗_去抵不过梁思成的

守在梁思成病床边1923 年 5 月 7 日,北京的举行 " 五四国耻日 " 游行,大约 11 点,梁思成和弟弟梁思永驾驶着大姐梁思顺从菲律宾给他们买来的摩托车,离家去追赶游行队伍。当他们转入长安街时,冷不防被高官金永炎乘坐的大轿车撞到了侧面。摩托车被撞,重重摔倒在地,梁思成被压在摩托车下面,梁思永被甩到远处。金永炎不管伤者死活,叫司机不许停车,继续往前走。梁思永的伤口流着血,他爬起来,看见哥哥被压在摩托车底下,脸色铁青,不省人事,便立即跑回家。他叫道:" 快!救救思成!他撞伤了,伤得不轻!" 家人奔向出事地点,把梁思成背了回来。梁思成脸色苍白,眼珠一动不动。过了大约 20 分钟,他才恢复了知觉,脸上又有了血色。梁启超俯身向他,握住他的手,梁思成在他的脸上亲了一下,说:" 爸爸,我是您的不孝儿子。在您和妈妈把我的全部身体交给我之前,我已经把它毁坏了。别管我,尤其不要告诉妈妈。大姊在哪儿,我怎么能见到她?" 梁启超后来写道:" 这时候,我的心差不多要碎了。我只是说,‘不要紧了,别害怕。’当我看到他脸上恢复了血色的时候,我感到欣慰。我想,只要他能活下来,就算是残废我也很满足了。" 后来医生来了,帮梁思成做了全身检查,诊断腰部以上没有什么毛病,只是右腿断了,应立即送往医院。梁思永嘴唇磨破,腿有轻微的擦伤,也一起住进了医院。

林徽因很快得知发生车祸的消息,她心如刀割,同家人一起赶来看望,守在梁思成的病床边,一待就是半天,饭都没顾上吃。那时,天气已经比较炎热。梁思成的绷带一直缠到腰间,面色苍白,但他很坚强、乐观,没过几天便跟别人有说有笑。他的精神恢复得这么快,当然跟林徽因的照顾分不开。她天天来看望梁思成,没有丝毫的矜持。每个下午,林徽因都坐在病床边,热心地和他说话,开玩笑、安慰他,或者帮他擦汗、翻身。患难见真情,对于相爱的人来说,爱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都会让对方感到异常甜蜜。有林徽因陪在身旁,梁思成的心里感到踏实、欣慰,这比什么都有利于他的康复。

在这紧急关头,梁启超把儿子的情况以随时口述的形式,请林徽因记录下来,寄给大姊。梁启超对林徽因的表现非常满意,他在一封信中说:" 徽因我也很爱她,我常和你妈妈说,又得一个可爱的女儿……老夫眼力不错吧。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但林徽因的表现却没有得到梁思成母亲的赞赏,她认为一个未婚女孩子的表现太出格了,有失大家闺秀的风范,甚至认为梁思成娶这么个女孩子不会幸福。林徽因得知后自然很是苦恼。但她还是天天来看望、护理梁思成,直到他出院。

关于梁思成的伤势,起初医生诊断骨头没有折断,不需要动手术。这个诊断是错误的,耽误了正确的治疗。实际上,梁思成是股骨复合性骨折。到 5 月底,他已经动了五次手术。梁启超给女儿的信中充满希望地说,腿已经完全接合,梁思成将可以和正常人一样走路。可实际并非如此。从那时起,梁思成的右腿比左腿短了一截,这辈子都要跛着走路。由于脊椎受伤,他还要穿着协和医院给他特制的金钢马甲。对于一个日后经常出去做实地考察,穿越荒村野岭、攀爬屋顶梁架的人来说,这种残疾实在是太痛苦了。

在梁思成住院期间,梁启超除了精心照顾以外,还要求他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在出事后两周左右,梁思成开始研读中国的古代典籍,从《论语》和《孟子》开始。梁启超说:" 在这两个月里,你应当能够沟通,甚至背诵那些修身养性的段落,然后读《左传》和《战国策》的全文,以增长智能和改进文体风格。若还有时间的话,可以读点《荀子》。" 因而,在陪伴梁思成的时间里,林徽因经常和他谈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古人早就有如此精辟的见解感叹不已。由此,梁思成的国学功底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这对他以后从事建筑史的研究大有裨益。

1923 年 7 月 31 日,梁思成出院。梁启超已经和医生商量好,将梁思成夏天到美国留学的计划推迟一年。梁启超对儿子说:" 你的一生太平顺了,小小的挫折可能是你磨炼性格的好机会。而且就学业来说,你在中国多准备一年也没有任何损失。" 这时,林徽因也在培华女中毕业,并考取了半官费的留学资格。

徐志摩情诗__徐志摩哭了_绞尽脑汁写的情诗_去抵不过梁思成的

日外相访华就南海挑衅 中方亮底线关键时刻!解放军大批战舰急赴南海马英九怒了:菲律宾睁眼说瞎话!米尔军事微信账号:miercn888 美女主编微信号:qiao79999最新徐志摩情诗: 徐志摩哭了:绞尽脑汁写的情诗,去抵不过梁思成的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徐志摩爱情诗: 徐志摩:理解他的爱,才能懂得他的诗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徐志摩情诗: 徐志摩哭了:绞尽脑汁写的情诗,去抵不过梁思成的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徐志摩爱情诗: 徐志摩:理解他的爱,才能懂得他的诗

徐志摩情诗__徐志摩哭了_绞尽脑汁写的情诗_去抵不过梁思成的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的林徽因(周迅饰)与徐志摩(黄磊饰)《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转发至朋友圈。徐志摩在中国算得上一位家喻户晓、拥有非常多读者的现代诗人。他与林徽因的前尘往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但倘若仅将他的故事作为谈资,或居高临下批评其 " 轻薄 ",或沉溺其中寻找情感的替代,其实与自己的见识并无增益。而如果能在故事中找寻他做人的一贯之处,进而去伪存真;或将他的诗文与情感历程结合起来,找寻思想和情感深处的东西,或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他自言," 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 "。而他把林徽因当作 " 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灵魂深处的激荡都反映在了诗文上。

对林徽因的爱触发诗人之觉醒卞之琳在《徐志摩诗歌重读志感》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 这在徐志摩这一路诗人,一个景仰早夭的拜伦、雪莱、济慈的诗人,写诗的起步应说是晚了,想起来不由人感到意外。" 徐志摩属于 " 热情洋溢 " 的诗人,这路的诗人通常在十几岁情感变得敏锐时就会写诗,而现在能够发现的徐志摩最早的诗作写于 1921 年,那时徐已经 24 岁,难怪卞之琳认为他 " 起步晚 "。

徐志摩对于自己如何开始写诗,有一个神奇的说法:"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但生命的把戏是不可思议的 ! 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徐志摩情诗__徐志摩哭了_绞尽脑汁写的情诗_去抵不过梁思成的

青年徐志摩什么事情让他如此 " 忧郁 ",以至于让他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呢?故事的另一位主角,林徽因知道这份 " 忧郁 " 的来由,也明白忧郁的意义,她在 1932 年 1 月 1 日致胡适的信中写道:" 我觉得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精神方面看来这桩事或为造成志摩为诗人的原因。" 这件不幸的事是徐志摩在英国时爱上林徽因却没有得到感情回报。林徽因在信中坦陈:" 实说,我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 "

1920 年,两人初次见面是在伦敦。徐志摩一定为林徽因的秀丽、聪慧而惊讶、欢喜并被深深吸引,后来短暂的交往中,他终于无法克制内心的基情,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但徐志摩漫长等待后收到的,却是林长民替女儿回的拒绝信:"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 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了。" 但两个年轻人的联系并未中断。徐志摩搬到剑桥附近的沙士顿,同住的妻子张幼仪奇怪他为什么天天说出去理发,后来才知道他去理发店取林徽因寄来的信。

徐志摩情诗__徐志摩哭了_绞尽脑汁写的情诗_去抵不过梁思成的

1920 年,林徽因在伦敦" 康桥 " 和 " 林徽因 " 仿佛是一个的两面,见到美丽的林徽因,他开启了内心深处潜伏的爱的种子;而 1921 年 10 月林徽因随父亲回国,只留下徐志摩一个人孤独地徘徊在康桥(张幼仪也去了德国),康桥美丽的风光为他的爱情的忧郁疗伤:" 那年秋季我一个人回到康桥,整整有一学年,那时我才有机会接近真正的康桥生活,同时我也慢慢的‘发见’了康桥。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 睁眼 " 只是一个比喻,《雨后虹》里他使用了另一个比喻,他天生近视,13 岁时第一次戴上近视镜,看清了夜空中满天繁星,仿佛睁开了眼。而剑桥生活在心灵上教他睁开了眼、开了窍," 我今天才再能大声叫道,‘好天,今日才知道使用我生命的权利!’ " 什么是徐志摩的 " 生命的权利 "?那是爱的权利—— " ‘爱窍’不通哪里能懂生命?"

1922 年春天," 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 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 ) 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徐志摩情诗__徐志摩哭了_绞尽脑汁写的情诗_去抵不过梁思成的

《人间四月天》剧照,周迅饰演的林徽因在叹息桥前对林徽因的爱让他的感情变得忧郁但感受力变得极其敏锐;剑桥充满自然风情的生活,又让他的这种气质得以深化。徐志摩称这段康桥的日子是他的 " 心灵革命 "。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徐志摩十几岁时就不情不愿地被家人安排了包办婚姻,而聚少离多的夫妻生活,无法让他培养起传统的 " 相濡以沫 " 的夫妻情感,反而让夫妻 " 两人的心就要愈分愈开了 "。张幼仪去英国跟他团聚,本为增进夫妻感情。然而徐志摩已被突如其来的爱唤醒,这爱还深深影响他的一生。康桥边的思索又给了他过一种 " 自然生活 " 的强大信念,使他勇敢不受制陈规、世俗偏见,追求灵魂的自由。这最终导致他和张幼仪的离婚。离婚通告说这一举动是 " 逃灵魂的命 ",灵魂一旦觉醒,就不愿意再受到外在力量的束缚。

爱上爱情,促成精神的提升等到 1922 年 10 月徐志摩也回到国内,却发现林徽因已与老师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订婚了。但这并未阻碍他继续追求的步伐,梁启超写信劝他罢手,他的回答现已成为流行的爱的箴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然而他的追求毫无结果,1924 年他又一次面对与林徽因的分离:林很快要和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学读书,而他要陪泰戈尔从北京去太原。此前两人还在舞台上搭档表演泰戈尔的戏剧《齐德拉》(Chitra),林徽因扮演公主齐德拉,徐志摩扮演爱神。这样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这次分离也将意味着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彻底的失败,因为林将在留学期间与梁思成完婚。

徐志摩情诗__徐志摩哭了_绞尽脑汁写的情诗_去抵不过梁思成的

1924 年,泰戈尔在北京景山庄士敦家与众人合影。前排左起:泰戈尔、内阁总理大臣颜惠庆;二排左起:婉容的教师任萨姆、林徽因;三排左起:徐志摩、印度学者那伽、英国学者恩厚之、印度明院院长沈摩汉、婉容弟弟润麒、印度画院院长难达婆薮;后排右,庄士敦这次分别时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信保存下来了:"这两日我的头脑总是昏沉沉的,开着眼闭着眼却只见大前晚模糊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的向荒野里退缩,离别 ! 怎么的叫人相信 ?
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的断 ?
我的眼前又黑了

"这种矛盾心绪,像极了那首《为要寻一颗明星》: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向着黑夜里加鞭——向着黑夜里加鞭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倒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这首诗或可以说是徐志摩 " 爱的信仰 " 受到重大挫折的证明。幸好,徐志摩最终从这段让他 " 不自由的魂灵 " 的恋情中走了出来,在《你去》这首写给林徽因的诗里,同样是荒野、夜、分别、不舍,诗中却满满温情,没有了黑暗和绝望,也没有了象征追求的马。或许有人给出一个简单答案,是因为徐志摩移情别恋陆小曼,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他理性知道自己是爱她的,并能大胆地说出来,但感情上已接受了远离这位灵魂伴侣。金庸在《笑傲江湖 · 后记》谈到自由与爱情的关系,好像是说他这位表哥似的:" 令狐冲当情意紧缠在岳灵珊身上之时,是不得自由的。只有到了青纱帐外的大路上,他对岳灵珊的痴情终于消失了,他才得到心灵上的解脱。"

徐志摩不是一个知难而退的人,但他的 " 解脱 ",或许是因为他认识了 " 人 " 又认识了 " 自己 " 的缘故。《月下听琴》时,徐志摩所想象的分别时 " 心心相印 ",其实就有不少 " 误解 " 的成分。正如林徽因所说:"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这句话可以与她 1932 年 1 月 1 日写给胡适的信做对照:" 实说,我也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我永远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

林徽因对自己有准确的认知,而与徐志摩构想出来的她差别甚大。在徐志摩爱上陆小曼时,类似的情形又发生了,徐志摩相信陆小曼看他的眼神是 "soulcommunication"(心有灵犀),李欧梵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写道," 徐志摩把陆小曼看作是爱的化身。他是在追求爱与美的幻影,就像他在追求一个真实的人一样。他爱上了这爱本身。当他得到爱的实体后,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便无可避免地变得明显 "。

1926 年,就是李欧梵认为徐志摩理想被现实打破的第一年,徐志摩写下了著名的诗《偶然》,林徽因说是写给她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首诗仿佛有两种声音在竞争、冲撞。一种声音是高高在上的 " 云 " 的声音,是劝诫、否定性的声音,仿佛是没有感情的造物或天地的声音。另一种被压抑的声音,是 " 水 " 的声音,在另一首云投影到水的诗《云游》里,水的反应更为清晰: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林徽因的话对于理解 "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 很有帮助:" 习惯上我说,每桩事都像是造物的意旨,归根都是运命,但我明知道每桩事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在里面烙印着!"就是说,在命运的压迫下,个人仍能坚守自己,甚至提升自己。" 我觉得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精神方面看来,这桩事或为造成志摩为诗人的原因,而也给我不少人格知识上磨练修养的帮助,志摩 in a way 不悔他有这一段苦痛历史,我觉得我的一生至少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 stimulant 在我生命中 "

警醒、激励(stimulant)都是人与人交往中激发出的最可宝贵的 " 光芒 ",促使精神的提升,而不是堕入凡俗。难怪切尔卡斯基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比作但丁和贝阿特里斯、彼得拉克和劳拉," 徐志摩的心灵,只好与这些人物相提并论 "。在的另一面,徐志摩与 " 康桥 " 再别时,两者的关系更自然、融洽。在写于 1928 年的名作《再别康桥》中,开篇时诗人挥手向云彩作别,衣袖也被投上了云彩;结尾处诗人再次挥手,要把这片 " 云彩 " 留在康桥。这是另一种 " 相忘于江湖 ",来的时候,亲密无间;去的时候,心里不存一丝遗憾。" 投影 " 在《偶然》里有着不可弥合的距离感,但《再别康桥》里," 投影 " 却成了心心相印的基础;" 影 " 未必都是幻,也能借其认识 " 真 "。他认识了幻影,也就很大程度上能够认清真实的自己。这些对自己生活的理性反思,节制了情感,或许是他诗歌风格变化的一个原因。

徐志摩的情诗为何广为传播徐志摩 " 爱上爱情 ",对当事人未必是好的,但却给人们留下了风采各异的情诗。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 · 导言》里肯定徐志摩的成绩:" 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他(徐志摩)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作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

徐志摩情诗__徐志摩哭了_绞尽脑汁写的情诗_去抵不过梁思成的

徐志摩(左)与陆小曼(右)在西湖湖畔近代以来,中国人情感的一大变化,便是介于公私之间的亲密关系的出现,情动于中者公开追求自己的 " 爱人 "。这种关系发展,可能走向更为私密的为夫妻或情人关系,也可能转为不含性意识的异性朋友。" 被人恋爱 " 的女生,常引起好事的人的各色猜想,林徽因也概莫能外。然而,传统感情戏里的 " 使君有妇 " 与 " 恨不相逢未嫁时 " 的俗滥情节怎能套到对爱情有了更高要求的现代人身上?现代人更为独立,差异性更大,因而现代情感里的两情相悦,较古代多了 " 两心相知 " 的要求;相较之下,社会地位差异、家庭束缚及经济困境的阻碍,作用减弱。由于传统情感成见与现代教育所导致的情感问题,如被延迟的爱情,对异性不切实际的想象,缺少足够智慧去认识所爱之人等,需要一些自助式的指引,这是否是徐志摩的诗文广为传播的原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