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找到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职业炒股人的悲惨生活前言: 一般来说,某个人写自己的工作生涯回顾,基本都是建立在自己功成身退的基础上,实质是分享一些不为大众所识、所知的东西。如果只有 " 功成 " 而没有 " 退 ",通常是《近期工作总结》;如果没有 " 功成 " 却已 " 退 ",通常是《我平凡的一生》。我,无论是年龄,还是炒股资历,既没到所谓的 " 功成 ",更没有丝毫 " 退 " 的意思,此时写职业炒股生涯回顾,不免有些托大的嫌疑。然而既然已经有了其他人 " 退 " 后的时间,我盗用一下 " 功成 " 者独有的 " 回忆 " 特权,对自己的 6 年职业炒股经历做一次回顾,满足一下内心的表达欲望。倘若对于已经在职业炒股或者想职业炒股的人有一点借鉴意义,或者让有同样经历的人共鸣一下吐下槽,那将让这事变得更为有意思,如果进一步能得到先行者指点一二,或者交到一二好友,那将不甚荣幸。
总结也好回顾也罢,写点 " 回忆 " 文字的欲望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一直受限于时间和颈椎,导致一直没有下笔。16 年初到一家互联网财经的初创公司带一个细分领域的研究团队,忙的昏天暗地,因为自己要交易,因此把所有的盘后时间都用于课题的研究和团队的管理沟通,导致连年初答应某球粉丝的关于分级基金进阶的 3 篇文章,至今都还有最后一篇未完成,实在是惭愧。说到颈椎,也许是职业人的通病了,现在已经很难连续盯盘,盘中都要不时做下颈椎操缓解。夏天还好一点儿,每天去水库来个 1 公里左右的蛙泳和两侧呼吸的自由泳,可以让颈椎放松一天,而一旦到冬天,本身气血不通加上锻炼不足,颈椎就只能靠推拿支撑。
今年 4 月中旬,我从这个互联网财经公司离职,摆脱了因为工作中的团队矛盾导致的内心无比的压抑,也重新释放出了我大量的时间,让我写个 " 回顾 " 变的可能。5 月初的宝宝降生,是我一生中最快心快乐的事情,我完成了传承作为物种最大的责任。7 月外婆的不幸死亡,让我再次思考生命的意义,虽然这是一个终极的也许无解的问题。一生一死,让我明白了要活在当下,活的开心,活的自由,像风一样自由。
扯得有点远,从今天起,尽可能的每天写点回顾,回顾这 6 年作为一个职业股民的真实经历和思考,期望得到股市圣杯的哥们,请就此打住,这里的内容是肯定承载不了你的预期的;对于计划职业的朋友,也许有一些经历和错误值得借鉴,以作进一步评估是否职业之用;对于已经职业一路过来的兄弟,欢迎来这里吐吐槽。 这就算开篇了!
我的职业生炒股生涯是从 2012 年初开始的,即 2011 年大学 " 毕业 " 后的第二年初,在家炒股就成了我的职业。这里给 " 毕业 " 打了引号,先当个引子,以后的文章中再来展开这事,因为这跟我选择职业炒股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职业炒股以前我也接触过一段时间的股票,2009 年就开了户,当时就是跟着大学里面的一个 L 姓老师买,他经常会在课堂上比较隐晦的推荐一些标的,基本上都涨的不错,记得当时买过滨江集团、恒瑞医、人福医等等,热情的俗称这些票为老 L 概念股,而老 L 也成为了经院最受欢迎的老师,虽然只是个讲师(不出意外也应该是经院老师中炒股水平最高的,最有钱的,是学校 EMBA 课程中股票领域的首席讲师)。我没有上过他的课,因为双学位的课表之满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不可能有空余的位置来选老 L 的课程,所有的老 L 的 " 意思 " 都由一位上他课的哥们传达给我,反正他说进就进,说出就出,根本不管买入的逻辑是什么,或者当时根本就不理解买入股票还需要有什么逻辑,甚至连股票是做什么的都不清楚,只知道,跟着老师的 " 意思 " 走。这个过程,就是稀里糊涂赚钱,稀里糊涂亏钱的过程。亏钱的原因,大多是我们对老 L 的 " 意思 " 错误的或者过分的解读,抑或是我们较为随意的风控、操作,比如时常听哥们对某只标的信心满满就激动的满仓买入一只票,几天没涨但要花钱了,就卖些掉等等。结果到是还好,一来老师水平确实很高,二来行情在 4 万亿的刺激下也还不错,因此即使这么稀里糊涂的瞎折腾,倒也赚了点儿零花钱,在股市里面尝到了一点儿甜头。
说点儿有意思的,当时我们几个哥们都已经说服了家里不要一个月一个月打钱,而是一次性拿了一整年的零花钱,但是还是嫌弃 " " 不够多,就想到了信用卡。信用卡,当时我们已经知道,如果操作的好是可以有 50 天的免息期的。为了信用卡的资金能够正常的出来,我们开了淘宝 的店铺,直接用信用卡购买商品,然后店铺提款,这个周期大概是 3 天;为了几个信用卡的资金能够顺利的衔接上,我们一般都有三四张卡。虽然信用卡额度都不高,普遍不到 1 万,但对于 09 年的大而言,几万的已经是巨款了。
我相信大部分现在在炒股的,不论是已经深套其中动弹不得的,还是已经苦尽甘来成为一个猎手的,刚接触股市的时候应该都是盈利的,或者说都是尝到甜头的,心理学上称之为幸存者偏差。懵懂进入股市就亏钱的,大部分人都会早早退出,不会身陷其中,因此基本上不也不会活跃于股市圈子,自然看不到这些文字,而当下活跃于市场的老司机,开头可能会出奇的一致:甜头。
幸存者偏差是大部分人都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尤其是看到了 8 年一万倍的赵老哥,多少人投身超短成为打板族,君不见,一将功成万骨枯啊。打板我认为是所有操作手法中,最难的,从道的角度,暴力和难度是动态平衡的,不存在一种既暴力,又没有难度的手法,即使有,也是非常短期的,市场无形之手会平衡这里面的关系;从生态 角度,其实打板站在了生态的最高端,既需要对题材或者行业的想象空间有定量或者定性的评估(尤其对于 2 板 3 板的选手,本质上这是基本面流派的东西),也需要对标的的属性有着一定的了解(包括题材的相关性程度以及一些常规的股权结构、实质、筹码结构等),还需要对市场的情绪这种相对缥缈的东西有着深刻的理解(当然还有对图态、板块轮动、市场周期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总之需要的知识或者经验,超越所有其他流派手法);从人性的角度,其波动之大时刻考验着人的贪婪和恐惧,如果理性战胜不了感性,很容易在这种极端的交易手法中栽大的跟头。
关于市场存在哪些流派以及各自的属性,包括其中的一些关系,以后找机会说,这里不延伸,很快 11 年毕业了,我也正式踏上了职业股民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