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品牌商来说,将制假售假者告上法庭并不意味着打假的成功。以知名的国产毛巾品牌洁丽雅为例,公开资料显示,由洁丽雅公司联合全国各地工商部门查处的制、售假冒 " 洁丽雅 " 毛巾商标案件多达上百起,委托律师事务所对终端售假门店进行诉讼打假已有 2000 多家。而能够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 10 余起。在洁丽雅已经宣判的案件中,即使非法经营数额高达数百万元,也大多只罚了数万元,最高仅占涉案金额的不到 10%,并且这些罚金并不归洁丽雅公司所有。而对于制售假者,多数也只是判处有期徒刑 1-3 年并适用了缓刑。

滋长的滋__日用品造假_一条暗处滋长的产业链
洁丽雅的遭遇并非个例。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 2016 年打假数据,阿里用大数据加人工复检方式,共排查出 4495 个销售额远超 5 万元起刑点的制售假线索;执法机关受理其中的 1184 条;公安机关能够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 469 件,只占十分之一,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 33 例,制售假有罪判决不足 0.7%,80% 还判了缓刑。去年工商行政处罚的 200 例制假贩假案件中,平均罚款额不到 10 万元。诚然,犯罪成本和惩罚额度过低是假货温床滋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某种程度上,假货的出现是商业社会、自由市场逐利属性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然而,国内关于制假售假惩治的法律条款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滞后的问题。目前现行的 "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 中,入罪标准是销售金额 5 万元以上才能达到刑事立案的标准,而这个 5 万元的死数字是 1997 年确定的。在 1993 年颁布的《产品质量法》中,有这样一条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明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 5 万元以上,10 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 1 万元以上,5 万元以下的罚款。显然无法与当前的社会形势相匹配。
0.

滋长的滋__日用品造假_一条暗处滋长的产业链
2017 年 2 月 27 日,阿里巴巴集团向全社会发布公开信,呼吁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重刑罚、加大打击制假售假的执法力度," 像抓酒驾一样打假 "。3 月 7 日,马云在新浪微博发出长文,再次表明阿里将推动加重刑法处罚力度以治理假货的决心。他表示," 打假很难孤军奋战,凭任何一家公司之力无法根除假货顽疾。目前法律体系的滞后更是对假货行为构不成威慑,也为权力寻租留出了巨大空间,而治理假货,需要全社会的合力、需要各方的协同,更需要法治的完善的基石,法治打假,行政打假,平台打假,消费者打假,谁都不应该置身事外。"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像抓酒驾一样打假,那些制假售假的 " 老司机们 ",又会何去何从?

滋长的滋__日用品造假_一条暗处滋长的产业链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 " 任强 " 为化名)
滋长的滋__日用品造假_一条暗处滋长的产业链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