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饥来吃饭困来眠 2017 年 9 月 22 日 佛学研究网

前几年在鼓山与师父聊天的时候,谈到吃饭问题。我不经意地说:" 云门寺的饭菜太难吃了。" 师父看了看我笑着说 " 那是你心未安。" 经师父这么一说,恍然大悟。忽然想起五观堂那幅警联 "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如果吃饭时还心存杂念,不安心,尚有香甜苦辣咸涩淡之无明烦恼,如何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有次随师父去褒禅山参访绍云长老,老和尚身著旧海青,没有一点架子,眼睛甚为净亮,初看如婴儿一般。他身上的海青补丁接着补丁,近看还有微细的破洞,不但不让人觉得破旧,反而让人觉得清净、平实。后来听人说老和尚上殿过堂坐禅时一般只穿海青,除外出参加法会才穿袈裟。我与几个年轻法师给老和尚顶礼,老和尚慈悲地说:" 不顶礼。" 说完让侍者赶紧给我们泡茶、拿点心。
绍云长老是近代禅宗泰斗虚云禅师的关门弟子,也做过禅师的侍者。十九岁那年他从安徽徙步往江西云居山礼虚云禅师为师剃度出家,后被禅师授予沩仰宗第九世法牒。 我们在简陋的丈室里喝着清茶,吃着糕点,听绍老讲虚云禅师生前在云居山的种种事迹。讲禅师出坡,讲禅师禅坐,讲禅师入定,讲禅师经行,讲种种殊胜,讲种种不可思议;也讲种种平淡之事,种种平常之事,诸如吃饭睡觉等一些生活细琐之事。
正当我们听得入神时,从五台山来了几个法师,向绍老请教一些佛法禅机问题。绍老摆摆手说:" 哪有什么佛啊,禅啊。吃饭睡觉就好。" 很多人认为出家人有神通,或又认为出家人功夫了得,不用吃喝拉撒,这种错误的观念不知从何源起。出家人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并不是泥菩萨或者木雕塑。《大智度论》卷三中说:" 比丘以乞食资养色身,清净延命。" 食存五观里最后一句:"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
不仅世尊涅槃前要吃饭,那些开山立派的大德祖师也得吃饭,并且是跟大家吃同样的饭。 在南方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红薯的味道。几十年前,红薯是拿来当主食,不少人因为吃红薯吃坏了胃口乃至看见红薯就反胃,不像现在偶尔当零食吃觉得特别香甜。尤其是在地窖里藏过一个冬天的红薯,上面那层坏红薯皮,发黑发涩,苦若黄莲,基本上无人食用。
但虚云禅师不一样,不声不响地把他人放着不吃的坏红薯皮全捡起来吃掉。 绍老回忆 " 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事后,我们问他说:" 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您怎么还吃得下去呢?" 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 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蹋呀。"
这些高僧大德的修为不消多说,很多凡夫俗子也在以历代祖师为榜样用功修持。 在鼓山那几年,每逢过堂时多多少少会有些许饭菜掉在斋堂地上,大家都会自觉地弯腰捡起来放进嘴里,这是一种习惯。无论是法师还是常住居士,没有一个人觉得饭掉地上觉得脏、菜粘了灰尘不能吃。 《五灯会元》大珠慧海禅师有一个公案: 有源律师问:" 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 用功。" 曰:" 如何用功?" 师曰:"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曰:" 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 不同。" 曰:" 何故不同?" 师曰:" 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虑;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而大部分人总是在颠倒,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吃饭的时候要么妄念如麻,想东想西,不知饭在哪里,饭的味道如何;要么就是挑三拣四,翻来覆去嫌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可口,终究不能安心吃饭,不知道饭菜滋味。 祖师们讲吃饭就是吃饭,这话不是随口一说,而是真真切切的行解相应。 起初在寺院吃饭的时候。我也是心猿意马,不能入清净、柔软境,不能防心离过。吃饭时不是快、就是慢,遇见中意的就多吃,遇见不中意的就少吃,始终不能平等清净地吃饭,无法做到 " 于好于恶,勿生增减 "。因此也没少为吃饭而心生烦恼。
后来长期熏修才知:吃饭的时候只是吃饭,看住自己的心,如在打坐时、念佛时一样,一心不乱,行住二时连成一片,密密麻麻,牵住牛鼻子一般。吃饭也是参禅,参禅也是吃饭,吃饭也是念佛,念佛也是吃饭,无有差别。 终于有一天,饭菜入口,如饮甘露。那种法喜无法言说,让人恍惚置身于佛制时代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世尊、诸位尊者同时饭食。
《华严经》净行品云: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口里的饭菜不再是饭菜,已是晨钟暮鼓、已是经声咒语、已是话头、已是绕佛、更是二六时中在丛林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果说这是妄念,也对,继续吃饭,不浪费一汁一汤,龙含珠、凤点头、端坐身子,甘甜自来,受真如味,生大喜乐。 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罄声。各正念:阿弥陀佛!
